时间:2023-02-01 14:20:46 | 浏览:137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加载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开始摆脱原始群居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与氏不是同时代的产物,姓的出现远早于氏。姓,产生于女子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它是母系社会的象征,子女们都得姓母亲的姓,所以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姚、姜、嬴等。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它是姓之下的支庶,氏是男子为中心,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如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都是男性英雄。
由姓到氏的发展繁衍,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我们举几个例子。
“马服”这个复姓,产生于战国,赵国良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后来秦灭赵,把赵奢的孙子赵兴迁徙到咸阳。其后人便以马服为姓。
仓姓。黄帝时有个史官姓侯刚(复姓)名仓颉,因发明文字被称为史皇,被赐姓仓,因此仓姓即为仓颉后人。
仓颉造字雕像
车姓。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田千秋,官做到丞相,四朝为臣,到汉昭帝时,因年迈德高,皇帝特许他可坐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后来就改为车姓。
林姓,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姬开,字林,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为氏,姓林。
以祖辈的官职而得的姓氏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将军、冠军、都尉等。如司马,三皇五帝时有颛顼帝,他的后裔中有个叫休文的,任过司马(三军司令)之职,而且立过很多战功,他的子孙中有的为纪念他的功勋,便以司马为姓氏。
再如司空,大禹在未做帝王时,曾任过司空官(类似现在的公安部长),他的子孙后来有的就以他任过的官职为姓。
又如司寇,春秋时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在卫国任司寇官,他的儿子公孙兰就以他父亲的官职作为姓氏,叫司寇亥。
应姓,出自平顶山,湛河区薛庄乡是春秋时的应国故地,都城滍阳,后来应国被灭之后,其后代族人便以应为姓氏。
毕姓,原为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高,武王时被封在毕国,称毕公高。他的后人就是毕氏。
梅姓,商朝时有个诸侯小国叫梅国,国王梅伯因向商纣王直言劝谏而被杀。他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
以自己的国名而命姓氏的还有很多,如:曹、邾、储、邓、江、郜、鲁、鄂、虞、韩、藿、贾、焦、许、甘耿等,这些姓氏,都是由国名而后改为姓氏的。
炅、炔、桂、昋四姓音同字异,原来是一姓。东汉末年时,有个大臣叫炅横,成阳人。获罪被诛,他有四子,一个比较老实,在家守墓,仍姓炅;其余的“畏罪潜逃”:一子避难于徐州, 改姓昋;一子徙居幽州,改姓桂;一子徙华阳,改姓炔。就这样,出现了前面我们说的那音同字异的四姓。
光姓,战国后期燕国田光之后。田光因为帮助燕太子丹招募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结局我们都知道——失败了。于是田光子孙为避难就以光为姓。有一位现代作家叫光未然。
贺姓,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庆封,后来庆氏在齐国争权失败,逃往吴国。东汉时庆氏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讳,改为同义字贺为姓。
皇帝把自己的姓氏赐给功臣,以示褒奖。唐代开国功臣徐懋功,因为功劳大,李世民为嘉奖他,赐姓李,改名李积。后来又有少数民族首领归唐后,也有赐姓李的。明代朱元璋,把他的爱将廖文忠,赐姓朱永忠。
李世民画像
朱元璋画像
痛氏也是一个奇姓。据传周穆王时,娶了盛国国王之女,称为盛姬。人家长得美人品又好,周穆王对她宠爱有加。不过“自古红颜多薄命”,盛姬不幸早逝,穆王哀痛不已,并改其族人谓之痛氏。
有些是带有惩罚性的姓氏。例如蝮姓,蝮本是一种毒蛇,据《新唐书》记载,太宗之子郁林王李恪,随太子作乱,兵败后被杀,家产被抄,还改李恪之子李仁的姓为蝮姓。
蛸姓,本姓萧(音同),蛸也是一种毒虫。南齐时,有一王子叫萧响,在四川巴东反叛,后改其萧姓为蛸氏。
还有枭姓,枭是一种凶鸟。隋炀帝时他的族人杨玄感反叛,被诛后,隋炀帝改其杨姓为枭氏。
这类姓氏大多是复姓,例如:东门、东关、东郭、东宫、东方、东陵、东里等。如复姓东门的来历,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名遂字襄仲,居住于曲阜城东门旁边,他的儿子公孙归父,因鲁国之乱逃到齐国,便以原住地东门为姓氏。
东郭,相传齐桓公有子孙住在临淄外城,时称东郭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便以东郭为氏。
东陵,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于东陵山中,后人便以东陵为氏。
姓氏中除了“第”姓之外,还有“第一、第二......直到第八”等表示序号的复姓,这些姓氏的郡望都在陇西。它门的来历值得一提。
汉高祖刘邦画像
早在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时,齐国田氏贵族(田横)归附最晚,刘邦怕这些贵族在山东再滋事作乱,就把他们统统迁往关中地区,便于监督和管理。迁徙时由于族系庞大,支庶众多,就把他们编成八部分,分批行动。后来田氏不少就以自己所在的编号作为姓氏。于是出现了第一、第二、第五到第八等复姓。
现在这些姓氏在书中仍有记载。如:东汉时有司空第五伦,唐代宰相第五琦;唐玄宗时有中尉第二从直,元代有学者第五居仁,现在电视节目七频道有主持人第七修。这些复姓中,也有人后来改为单姓第的。
因为某个事件,而取姓氏,古代也有。例如窦姓,源出于姬姓,夏朝时帝王相即位不久,被叛臣寒浞杀死。王后怀着身孕从后墙挖洞逃回娘家。后来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联合诸侯又恢复了夏朝统治。为纪念母亲从洞中逃出,少康便让自己的小儿子龙改为窦姓。
再如洪姓,为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上古时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后来他与帝颛顼争天下。大禹时又因作乱被放逐到江南。共工氏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作过水神,在共旁加水,成为洪姓。
有一些姓氏,如呼延、沙陀、叱干、尉迟、贺兰、宇文、屋引、步鹿根、步六孤等,这些姓氏都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逐步汉化而来的。大多是复姓和三字姓。还有少量的四字姓和五字姓。例如呼延,原来是北方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名,进入中原之后,把族名作为姓氏。沙陀,原是西方少数民族的国名,进入中原后,以自己的国名为姓氏。叱干、叱罗、叱卢、叱列等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留下的姓氏。
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有这重要作用。姓氏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现实存在的纽带。
你还记得关于自己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吗?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精选于什么彤好听女孩名字一、于什么彤名字好听女孩⑴ 于云彤 (yún tóng)姓名笔画:12+7=19画出自:1、白玉蟾的《雪中 其二》——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赏析:云:云彩,指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
百家姓——要“知根知底”。当代,有不少人开始重新修家谱、重修族谱,而且要找回姓氏文化的源流。每个姓氏都应该这样梳理、概括和传承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这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探秘。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文化浩
于姓是胶东的大姓,以荣成斥山和文登大水泊为两大祖居地,尤其是后者,自明清以来,有大量的分支迁到胶东各地,胶东诸县的于姓村庄在提到祖居地时,大都会提到大水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水泊就好比胶东于姓人的大槐树。(大水泊的于姓雕塑)文登大水泊的于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于姓的发展过程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 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如今,于姓排名中国
在胶东历史上,明末清初发生的“于七反清起义”(前后两次,下文统称为“于七反清”)可谓大事,对后世诸多方面都产生影响,而姓氏结构就是其中之一。(于七反清经过,可以参考胶东历史沙盘推演:清军攻打“栖霞于七”之战)根据史料记载,于七为登州府栖霞县
与山东省内很多地方相似,在日照市的莒县境内,也广泛流传着明代移民建村的说法。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一提到明代移民,就会想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但仔细查阅莒县史料可以发现,除了洪洞县的说法之外,在当地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和姓氏,是明代省内迁徙而来。其中
于姓是中国人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于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42万。 于姓始祖邘叔,姬姓,为周武王姬发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武王将邘国分封给邘叔。后邘国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
于姓源自姬姓。周武王次子叔分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称邘氏。后去邑旁成为“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此外,北魏时,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迁居代州,改姓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恢复于姓;唐代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
姓是标识家族血缘、宗法的标志,用字有专用性和历史传承性,历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说,也显示出我们对于姓氏的特别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情况的影响,却也演绎出不少趣闻。世界举重冠军占旭刚,其祖父名为詹作斌,其父詹永斌说:“‘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