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姓是中国人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于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42万。 于姓始祖邘叔,姬姓,为周武王姬发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武王将邘国分封给邘叔。后邘国...
于姓是中国人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于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42万。
于姓始祖邘叔,姬姓,为周武王姬发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武王将邘国分封给邘叔。后邘国子孙以国为氏,有以邘为姓者,后索性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氏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其后世子孙尊邘叔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于,于也,象气之舒于。”又说:“乌,孝鸟也,象形”这就是说:以能反哺的孝鸟俗称老鸦或老鸹在喂小鸟时发出的声音,称为“乌”。甲骨文中的“乌”字像一只鸟首,体黑不显眼,孔子解释,“乌,是张口呼气的声音”。因为它有助于呼气,有如发语词呜呼,所以借为叹字。而“于“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于字甲骨文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于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于是,古文中乌、乎,于、于相通。
据此,古代于氏族就是于氏族,以乌鸟为原始图腾,为东夷族鸟夷的一分支。于氏族因为发明一种陶器饭盂又称盂氏族、居佳的地方称为于地,于地因筑起城墙而称为邘,最终发展建立了国家,并出现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于姓主要有两大来源:子姓和姬姓。第一支出自子姓。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称盂部落,也称于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后期,孟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之子封为于侯,后迁移到今河南沁县西北。《皇王大纪》记载:商未“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于侯也称邘侯。周初国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于侯子孙分别北迁于河南濮阳东南和山西盂县。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至少有31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成王封二弟邘叔于旧于地,即今河南睢县,后又迁到河南沁县西北,侯爵,史称姬姓于国,姬姓于国,国小势弱,在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于国被郑国所灭。子孙遂以于为姓。当代于姓多自称为周武王的后裔。姬姓于氏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于姓的子孙,几千年中一直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后期,于姓已经迁移到山东,在山东郯城的一支后商随鲜卑族拓跋邻部迁徙到代地,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一带,改姓万纽于氏。在北魏时复随鲜卑人南迁,进入河南,北魏孝文帝时又改为于姓。组成于姓第三支的成分为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阗国人的于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尼玛哈氏部落。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在明朝以后,于姓在东方稳定发展,尤其在山东和东北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宋朝时期,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于姓总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其他地区缺少资料。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于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于姓人口的增长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当时于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北,大约古于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集中了于姓总人口的29%山东仍为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40%。宋元明期间,于姓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部和东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于姓分布特点。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于姓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于姓人口由22万激增到642万,增长了29倍多,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超过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与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于姓人群的汉化有关。主要分布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古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约占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两大于姓居住区域,并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朱元明期间的流动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强劲,多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开始向东北地区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于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东海两个。
于姓堂号除与郡望同名者外,还有忠肃堂号。“忠肃”堂号出自明朝大臣于谦。于谦任兵部尚书时,北方强邻瓦刺进犯边境大同,明英宗被俘。当时有大臣建议迁都,于谦反对放弃北京,为避免瓦刺用英宗要挟中原,应另立新帝,抵抗侵略。于谦拥立英宗之弟景帝即位,并击退瓦刺,接回英宗。不料,英宗归来并复帝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酿成千古冤案。后来得以平反昭雪,谥“忠肃”。
2、宗祠楹联
救时宰相;当代清官。
瀛州望重;廷尉门高。
德卜门高;威隆节钺。
妙选瀛州;勤劳土木。
青史标广德贞;红叶作良谋和。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于姓族谱90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于姓历代名人85名,占总名人数的0.19%,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一位。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4%,并列排在第八十八位;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并列排在第一百三十三位;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并列排在第八十一位。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