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22:45 | 浏览:2003
在明初大移民的过程中,胶东半岛不仅是输入地,也曾是输出地之一。不过,当时输出的方向并不是“关外”,而是山东内地,如东昌府、济宁州、莒州等。且输出的人口,主要是元代胶东的一些土著大姓,比如于、牟、丛等。在临沂市莒南县岭泉镇有一支于姓人,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支于姓人主要居住在岭泉镇东部的于家渰(yan)子村。村志载:“于氏原籍登州府黄烟,明初迁莒,丁口益繁,支派居渰子。”所谓“渰子”,指的是村庄附近的地形。于姓人在鸡龙河畔建村,河阔水深,就以姓氏和地形命名为于家渰子。周边其他几个村庄,亦是类似命名方式。
从村志的记载来看,这支于姓人源自胶东应无疑问,但登州府黄烟是哪里?估计很多朋友摸不着头脑。打听村里的于姓老人才知道,黄烟是“黄县”之方言转写演化。类似于栖霞县在关外有时写作齐县、海阳写作海洋、荣成写作永城。
莒南县设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历史上,该县大部分区域都归莒州(莒县)管辖。于家渰子村志中说的“明初迁莒”,指的就是莒州。听老人介绍,于姓起初定居在莒州城郊,后来人丁兴旺,才分析多地。这个说法,与村志的记载也相吻合。
在《重修莒志》中,对莒县于姓的渊源,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志称:于氏原籍黄县赤山寨,明初兄弟数人同时来莒,一居汀沟,一居东关,一居于家店,一居土山,一居后于家庄,一迁费县,一居前于家庄。
这种说法与明初迁到胶东的姓氏相仿,如栖霞李氏,也是相传明初兄弟数人从青州迁到胶东,散居莱阳、栖霞十多个村庄。可见当时明朝官方组织移民,基本都采取“离散大族”的原则。
从明初繁衍至民国,莒县于姓逐渐形成前于家庄和汀沟两大支派,两支人各有祠堂、族谱。在上世纪末编撰的《莒县志》中,提到了更多与黄县有关的于姓村庄,如前于家庄、东汪头、于家、于家河、于家园街等。
县志中的具体记载是:前于家庄 ,明初于氏自黄县迁莒城南附郭村,更名于家庄。此村在前,故名,主要姓氏有于、张、吕、荆、鞠等。东汪头,明初于氏由黄县迁此立村,名小汪头,1981年更为今名。主要姓氏有于、史、李、刘等。于家村,明初于氏自黄县迁此,初名小店子,后改名于家店子,1981年更今名。主要姓氏为于姓。于家河,明洪武年间于氏由黄县迁莒城南于家庄,明末迁此立村,依河而得名。主要姓氏有于、张、段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人的观念中,于姓谐音为“鱼”,需有水才行,因此莒县莒南县这些于姓村庄,基本都是沿河而建。
从明初繁衍至今,于姓在莒县已经发展成望族。根据《莒县志》的统计,上世纪末该县境内规模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王、张、刘、李、陈、孙、赵、于、徐、马,于姓就名列其中。
在明初大移民的过程中,胶东半岛不仅是输入地,也曾是输出地之一。不过,当时输出的方向并不是“关外”,而是山东内地,如东昌府、济宁州、莒州等。且输出的人口,主要是元代胶东的一些土著大姓,比如于、牟、丛等。在临沂市莒南县岭泉镇有一支于姓人,就是这
鲁网9月13日讯 走进莒南县临港疏港铁路特钢园区站,从日照港运来的一车车铁矿粉正在卸装。据了解,目前疏港铁路吞吐量已经达到了260多万吨,今年全年计划是在500万吨左右,下一步随着1400万吨钢铁产能企业的落地投产,运量还将逐步地提升。临港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与山东省内很多地方相似,在日照市的莒县境内,也广泛流传着明代移民建村的说法。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一提到明代移民,就会想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但仔细查阅莒县史料可以发现,除了洪洞县的说法之外,在当地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和姓氏,是明代省内迁徙而来。其中
精选于什么彤好听女孩名字一、于什么彤名字好听女孩⑴ 于云彤 (yún tóng)姓名笔画:12+7=19画出自:1、白玉蟾的《雪中 其二》——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赏析:云:云彩,指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
百家姓——要“知根知底”。当代,有不少人开始重新修家谱、重修族谱,而且要找回姓氏文化的源流。每个姓氏都应该这样梳理、概括和传承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这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探秘。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文化浩
于姓是胶东的大姓,以荣成斥山和文登大水泊为两大祖居地,尤其是后者,自明清以来,有大量的分支迁到胶东各地,胶东诸县的于姓村庄在提到祖居地时,大都会提到大水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水泊就好比胶东于姓人的大槐树。(大水泊的于姓雕塑)文登大水泊的于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莒县张氏来源峤山镇张家楼村:据《张氏支谱》记载,吾张氏明初由日照疃迁白湖遂徙于张家庄。张家阿疃村: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记载“一区城里西街张氏,清康熙年间,迁居乡里张家阿疃,随陈家阿疃,取名张家阿疃”。《重修莒志·舆地志》载“一区城里西街张
明朝建立之后,在要冲之地建立了大量的卫所。其中,现日照市范围内,除了有名的安东卫、石臼所之外,还有一个“莒州千户所”。顾名思义,这个千户所就设在了莒州的地界。与当时的普遍情况相似,莒州千户所建立之后,就有为数众多的军户被派来驻守。他们拖家带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23日讯 生肖兔年,以吉祥兔为主题的工艺品走俏市场,人们选购各种喜庆吉祥的文化用品喜庆新年。1月23日,游客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民路一家工艺品店选购手工缝制的玩具兔。1月2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汉街,游客在选购吉祥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如今,于姓排名中国
提到胶东地区的土著姓氏,姜、于、孙、初、丛等,是容易被人们想到的例子。胶东于姓,相传为汉代名臣于定国之后,避乱迁居胶东半岛东端的斥山居住。因为年代久远,谱系已经难以考证,但此说一直较为流行。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齐乘》的于钦,也曾说道:“
于姓是胶州一个重要姓氏,明凊以来,于姓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于臻胶州人,明初地方官员。明永乐十二年考中举人,授河南偃师县知县,是胶州于姓家族第一位县官。于从政字际明,胶州人,明朝官员。明万历二十八年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