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20:06 | 浏览:1219
于姓是胶州一个重要姓氏,明凊以来,于姓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于臻
胶州人,明初地方官员。明永乐十二年考中举人,授河南偃师县知县,是胶州于姓家族第一位县官。
于从政
字际明,胶州人,明朝官员。明万历二十八年考中举人,授南直隶清河县知县。清河南临卫河,东凭运道,当时河岸决堤达13处,大水直抵城下。于从政上任后,决心治河。清河东原有疏水渠一道,湮塞已久,邻县南宫居民不愿开疏清河,遂为之壑。于从政力争疏凿,终于平息了水患,总督张凤翔上其事,其疏中“费免三征,渠成两利”之句,以政绩擢户部主事。
于广
字天如,胶州人,于衣从弟,清朝名臣,也是胶州于姓家族仅有的一位进士。少时丧父,家贫力学,康熙四十七年考中举人,四十八年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三为考官,所得皆知名士,累官至大理寺少卿。于广在朝为官,每事必亲躬行,屡上疏建言,皆蒙皇帝采纳。外除视学河南,严绝请托,他对人说:“我所选拔人才主要看他的文章,不论他是什么人。”有人怀疑他是故作姿态,拿着千两银子到他府上行贿,结果被他严辞拒绝,乃叹服其廉洁。外任云南提学使,学风为之一变,因病逝于任所。云南人感其德,刻碑颂之,称赞“滇中仕宦称清介者,以广为最”。工诗, 者有《廷尉诗集》传世。《山东通志》有传。
于七
(1609—1720),本名乐吾,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清初抗清义士。因于七的两个孙子隐居胶州,他的直系后裔主要在胶州繁衍,故把他列为胶州于姓家族名人。于七上过几年学,14岁拜师习武。崇祯二年(公元1639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为人讲义气,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他乐于交往,经常结交各路志士豪杰。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七再董樵等有识之士协助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他们以淘金工人为骨干,广泛发动农民,脸略海盗渔民,在胶东锯齿山建据点,坚义旗,反清抗暴。于七部与昆俞山区的农民起义军相配合,攻克宁海州,向文登、栖霞两城进攻,令统治者大惊。清廷获悉,剿抚并济,使起义军遭沉重打击,于七在动摇中受招。于七降清后,难以得到统治者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更受到明朝遗老的谴责。清顺冶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于七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清廷深恐斗争蔓延,派万余满蒙“八旗兵”和九省两万多名“绿旗兵”围攻锯齿牙山。于七率众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除于七等极少人突出,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被杀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春,于七从据齿牙山突围,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法号善河,享高寿,老死在华严庵。现华严寺(华严庵)善和的墓塔已修复,寺外立了于七石雕像。
于衣
字不尘,胶州人,清朝胶州诗人和书法家。清康熙年间秀才,少有逸才,喜欢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所至处多有题咏。 工书法,精篆籀,书法以才情胜场。工诗,从其舅父李世锡受诗法,诗名籍甚。晚年,于衣双目失明,仍苦吟不已,人称“酷似其舅”。著有《木绢堂诗偶存》传世。
于洵
清朝胶州孝子。父亲于经邦客死云南,棺柩无人运回,于洵年方13岁,不辞万里,匍匐就道,历时七个月,负父亲的骸骨归乡安葬,时人称之。
于维清
(?—1924)字寰海,于松年之子,凊末民初画家。性谐谑,有洁癖,父亲工画,于维清世其家学,尤善画山水,取法王篦台而变其绉法,以苍秀深厚胜场。花卉敷色鲜明,笔致生动,尤能冠绝时流。中年后客居济南,当时陈义唐观察爱其画作,把他介绍给其妇翁洪用舟太守,洪太守素善书画,得于维清甚喜,于是陈义唐为其扬名于山东巡抚杨士骧。当时,天空快雪新晴,杨士骧请于维清做《行乐图》,从此画名益高。晚年患半身不遂,不再弄翰墨。时胶州人高凤城将军镇守吉林,来信向于维清求画,于维清感其意,带病为他画山水条19幅。高凤城馈以厚酬。民国十三年(1924),于维清病逝于家。
于蕴光
(1901 - 1962),原名于志珍,胶州南乡于家官庄(今属胶南)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诸城五区分区委书记,赣榆、沐水、诸城等县工作团长、分区委书记、县各救会会长及农救会会长,藏马县民主政府县长,诸胶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队长,胶南县县长,胶南县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崂山郊区工委书记,青岛市委秘书长,崂山郊区区委第一书记等职。1962 年在青岛病逝,1984年被列为山东省著名革命烈士。
(海洋云飞整理自石业华编著的《胶州百家姓》)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精选于什么彤好听女孩名字一、于什么彤名字好听女孩⑴ 于云彤 (yún tóng)姓名笔画:12+7=19画出自:1、白玉蟾的《雪中 其二》——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赏析:云:云彩,指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
百家姓——要“知根知底”。当代,有不少人开始重新修家谱、重修族谱,而且要找回姓氏文化的源流。每个姓氏都应该这样梳理、概括和传承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这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探秘。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文化浩
于姓是胶东的大姓,以荣成斥山和文登大水泊为两大祖居地,尤其是后者,自明清以来,有大量的分支迁到胶东各地,胶东诸县的于姓村庄在提到祖居地时,大都会提到大水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水泊就好比胶东于姓人的大槐树。(大水泊的于姓雕塑)文登大水泊的于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曾存在着这样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大家族,如安徽至德周馥周氏家族、江西义宁陈寅恪陈氏家族、广东新会梁启超梁氏家族、浙江山阴俞大维俞氏家族以及曾国藩家族、钱钟书家族等等,这些家族的血脉相连、世代传承、延续数代,其背后可能的
于姓是胶州一个重要姓氏,明凊以来,于姓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于臻胶州人,明初地方官员。明永乐十二年考中举人,授河南偃师县知县,是胶州于姓家族第一位县官。于从政字际明,胶州人,明朝官员。明万历二十八年考中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如今,于姓排名中国
提到胶东地区的土著姓氏,姜、于、孙、初、丛等,是容易被人们想到的例子。胶东于姓,相传为汉代名臣于定国之后,避乱迁居胶东半岛东端的斥山居住。因为年代久远,谱系已经难以考证,但此说一直较为流行。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齐乘》的于钦,也曾说道:“
历金元明兵燹,胶东半岛宋代史志几乎完全断层,氏族根源多难辑考,宋代胶东贤达见于金石者不在少数,于姓作为胶东古姓,见于唐石者甚鲜,而见于宋石者,则不乏其人,或为寺庙大德,或为善男居士。现整理周边地区部分涉及于姓的宋石供大家参考。一、大宋莱州莱
於姓读作yū。《百家姓》有收录:荀羊於惠,甄曲家封。主要姓源有三个:1、以黄帝的臣子於则名字为氏。据《世本》载,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履,被封于於,后为於氏。2、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齐国有於丘,因此有於丘氏。《万姓统谱》说:“於丘,其先家於丘
于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当代,于姓的人口已达
1. 你的姓氏你一定要深入了解——这是一种寻根,一种溯源,一种探秘。沿历史长河而上。如果你姓于,那你一定要了解“于”的古老而丰富的意义,特别是其中所深藏的文化密码和内涵。“于”字看上去非常简单,笔划少,只有三划。在各种各样的名单中,如果按姓
在明初大移民的过程中,胶东半岛不仅是输入地,也曾是输出地之一。不过,当时输出的方向并不是“关外”,而是山东内地,如东昌府、济宁州、莒州等。且输出的人口,主要是元代胶东的一些土著大姓,比如于、牟、丛等。在临沂市莒南县岭泉镇有一支于姓人,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