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19:21 | 浏览:1127
提到胶东地区的土著姓氏,姜、于、孙、初、丛等,是容易被人们想到的例子。
胶东于姓,相传为汉代名臣于定国之后,避乱迁居胶东半岛东端的斥山居住。因为年代久远,谱系已经难以考证,但此说一直较为流行。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齐乘》的于钦,也曾说道:“斥山,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或许是金元之际的战乱影响,胶东半岛在元代之前的资料,不管是官方史志还是民间族谱,留存下来的都不太多,现今能看到的记载,多数只能追溯到元代。不过,有一个体系的文献是个例外,那就是金元之际很是盛行的全真教。古代盛行刻碑颂德,全真教在历史上就留下了很多石碑铭文,从中可以对当时的风土人情,窥见一斑。
众所周知,全真教是王重阳所创立,他悟道之后,离开陕西的终南山,来到了胶东的昆嵛山,在这里陆续收下了七位徒弟,就是后来有名的“全真七子”,他们都是胶东当地人(丹阳子马钰 宁海人,长真子谭处端 宁海人,长生子刘处玄 掖县人,长春子丘处机 栖霞人,玉阳子王处一 宁海人,太古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以上全真七子算是第二代徒弟,而随着他们修行和名声的提高,也不断有新弟子投入门下,即第三代弟子。而在第三代弟子当中,就有不少于姓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位分别是于善庆、于道显和于志可。
(乳山司马庄)
关于他们的生平,都有碑文传世。就籍贯而言,于善庆和于志可都为宁海人,于道显为文登人,而这两个地方,现在也是胶东于姓有名的聚居地。
根据《甘水仙源录》记载,于善庆(又名于志道),字伯祥,宁海人,高门于公之后。按此,应该也是斥山于姓的分支。他的祖父于彦升,曾在县中任职,似乎就此迁居宁海城内,与马钰为邻。马钰得道之后,回到故里,于善庆闻名前去,拜师入门。此后,于善庆常年在陕西活动,被尊为“通玄广德洞真真人”,他颇为高寿,八十五岁时羽化。
(文登大水泊)
为于道显作墓志铭的,则是金元之际有名的文人元好问(代表名句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惜的是,元好问重点回顾的是于道显后半生的成就,对于他的籍贯,提及不多,只说道:“离峰子讳道显,出於文登于氏。”这位于道显,是刘处玄的高徒。
(大水泊街景)
另外一位于姓人,叫做于志可,他的字是显道,看起来跟刚才介绍的于道显有点相似,但两者并非同一个人。于道显是文登人,拜刘处玄为师;而于志可系宁海人,为丘处机的徒弟。
于志可的家世,是以上三人当中,介绍最清晰的一位。《甘水仙源录》记载道:“师姓于,名志可,字显道,冲虚其号也,宁海人,汉高门于公之后。父讳江,子六人,师其幼也。”也就是说,于志可也是宁海人,同样为斥山于姓分支,他的父亲叫做于江,生有六个儿子,于志可是最小的一个。
对胶东于姓有研究的朋友,听到“于江”这个名字,应该很耳熟。在乳山司马庄(金元属宁海州)于姓的谱系当中,金元之际的确有一位叫做“于江”的人。按照谱系上的说法,司马庄是由始迁祖于广建村,于江是于广的儿子,于江自己又有四个儿子,他们开枝散叶,逐渐形成有名的司马庄于姓支系。
(司马庄街景)
史料中提到的于志可父亲于江,和司马庄族谱中的于江是否同一个人?因为参考内容相对有限,难做定论。不过就年代推测,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至于四个儿子和六个儿子的不同说法,其实也并不矛盾,因为碑文撰写的时间早,描述的是客观情况。而族谱是后来修撰,有可能只记载有后人的分支。根据碑文的说法,于志可在十九岁拜师,应该尚未成家,结合后面的记载,基本可以断定他没有后人。并且在古代,入道也是出家的一种,相当于放弃原来的世俗关系。这样的话,族谱上没有记载,也可理解。
按照上述推论,于志可很有可能与司马庄于姓有关,那么于善庆和于道显又是什么家世?从同样的“宁海人,高门于公之后”的信息推测,于善清跟于志可应该是同宗,至少是斥山祖上的同宗。而于道显因资料太少难以推断,现在文登的大水泊,也是胶东有名的于姓聚居地,史料说于道显是文登人,有无可能就是大水泊一系?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精选于什么彤好听女孩名字一、于什么彤名字好听女孩⑴ 于云彤 (yún tóng)姓名笔画:12+7=19画出自:1、白玉蟾的《雪中 其二》——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赏析:云:云彩,指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
百家姓——要“知根知底”。当代,有不少人开始重新修家谱、重修族谱,而且要找回姓氏文化的源流。每个姓氏都应该这样梳理、概括和传承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这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探秘。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文化浩
于姓是胶东的大姓,以荣成斥山和文登大水泊为两大祖居地,尤其是后者,自明清以来,有大量的分支迁到胶东各地,胶东诸县的于姓村庄在提到祖居地时,大都会提到大水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水泊就好比胶东于姓人的大槐树。(大水泊的于姓雕塑)文登大水泊的于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提到胶东地区的土著姓氏,姜、于、孙、初、丛等,是容易被人们想到的例子。胶东于姓,相传为汉代名臣于定国之后,避乱迁居胶东半岛东端的斥山居住。因为年代久远,谱系已经难以考证,但此说一直较为流行。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齐乘》的于钦,也曾说道:“
截止今日,卡塔尔世界杯已有26队公布了大名单,最全名单如下:A组卡塔尔位置姓名俱乐部年龄门将萨德-谢布阿尔萨德32马沙尔-巴尔沙姆阿尔萨德24尤瑟夫-哈桑加拉法26后卫佩德罗-米格尔阿尔萨德32穆萨布-哈伊迪阿尔萨德29塔里克-萨勒曼阿尔萨
随着暑假即将来临,东莞学车热临近,不少年满18岁的学生也加入到学车队伍中。如何选择到正规驾校报名点,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和权益,避免上当受骗,还得在报名学车前做点功课。7月2日,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发出了65家正规驾校的名单,提醒大家注意到规范的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如今,于姓排名中国
于姓是胶州一个重要姓氏,明凊以来,于姓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于臻胶州人,明初地方官员。明永乐十二年考中举人,授河南偃师县知县,是胶州于姓家族第一位县官。于从政字际明,胶州人,明朝官员。明万历二十八年考中
历金元明兵燹,胶东半岛宋代史志几乎完全断层,氏族根源多难辑考,宋代胶东贤达见于金石者不在少数,于姓作为胶东古姓,见于唐石者甚鲜,而见于宋石者,则不乏其人,或为寺庙大德,或为善男居士。现整理周边地区部分涉及于姓的宋石供大家参考。一、大宋莱州莱
於姓读作yū。《百家姓》有收录:荀羊於惠,甄曲家封。主要姓源有三个:1、以黄帝的臣子於则名字为氏。据《世本》载,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履,被封于於,后为於氏。2、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齐国有於丘,因此有於丘氏。《万姓统谱》说:“於丘,其先家於丘
于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当代,于姓的人口已达
1. 你的姓氏你一定要深入了解——这是一种寻根,一种溯源,一种探秘。沿历史长河而上。如果你姓于,那你一定要了解“于”的古老而丰富的意义,特别是其中所深藏的文化密码和内涵。“于”字看上去非常简单,笔划少,只有三划。在各种各样的名单中,如果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