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18:48 | 浏览:1181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
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
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
如今,于姓排名中国姓氏第28位,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其实,于姓又和南方有着深远的联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分布来看,毫无疑问,于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比如,山东于姓是于姓由中原东迁的典型,山东是于姓兴旺发展的一个福地,其融合性特征也很有代表性。山东于姓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东北。
而历史还展示了于姓向南发展的一条路径。
比如春秋五霸的越国又称于越,为夏朝少康庶子的后裔,来源于姒姓,因此,位于南方的于越实是于姓的重要一支。
于越人夏时已在东南发展,商代进一步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建立越国并逐步强大起来,一度称霸诸侯。
实际上,于越是百越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干部分,深远地影响了百越的历史。
先秦时期,夷是中原国家对东边特别是黄河下游大小部落的称呼。一般意义上的东夷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后来夷一词逐步演变成外族的意思。
论语中九夷中没有于夷,而后汉书所说的九夷出现了于夷。或许是类似春秋战国时期于越,应该与于姓后期东迁融汇有一定关系。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原及中原之外的四方日益紧密,被称为诸华、诸夏,包括上承大禹的越国。
百越其实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叫做诸越。
我们还可以看看和于有关的地名,也颇有意思,也显示出于姓和南方的关系。
要说明这一点,必须要了解于字的意思。
于字的意义非常丰富,作为一个字根和词根,由其本意而延伸出众多的词义及作用,显示了于字的丰富而强大的字词句功能。
这样一个强大的字往往遮蔽了其本意——
从语言文字来看,于字象形,以形状物。《说文解字》解释为“象气之舒”,指出“于”就是天地之气。
了解于字本意之后,我们再看看和于有关的南方地名。
比如江西的于都原为雩都,雩都也和于字有关系。雩字是于字底,从雨于声。于为气,故雩意思是,有云气生而下雨。故雩也会意为求雨。
当然,南方多云雨,于字本身是表达升腾的天地之气,天然和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而粤字在《说文解字》、《尔雅》中都解释为“于也”,也是于字底,应与雩字为异体字,且与越字互通,因此其实是和于越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于姓确实是和百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如今,于姓排名中国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精选于什么彤好听女孩名字一、于什么彤名字好听女孩⑴ 于云彤 (yún tóng)姓名笔画:12+7=19画出自:1、白玉蟾的《雪中 其二》——晓来红日尚羞明,四外彤云欲诈晴。赏析:云:云彩,指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
百家姓——要“知根知底”。当代,有不少人开始重新修家谱、重修族谱,而且要找回姓氏文化的源流。每个姓氏都应该这样梳理、概括和传承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这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探秘。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文化浩
于姓是胶东的大姓,以荣成斥山和文登大水泊为两大祖居地,尤其是后者,自明清以来,有大量的分支迁到胶东各地,胶东诸县的于姓村庄在提到祖居地时,大都会提到大水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水泊就好比胶东于姓人的大槐树。(大水泊的于姓雕塑)文登大水泊的于
浏阳于氏 始祖元成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洪州南昌丰城瓦子湾偕兄元湘公宦游来楚之武陵(今常德),授朗州营中校尉,不数载升潭州都司,解组归田,过寓浏北潦浒市文坪,遂置业河背官山畲(今于家坪)。复归奉母携子俊虎、俊龙、俊麒来浏。俊虎卜居潦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于姓的发展过程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 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
在胶东历史上,明末清初发生的“于七反清起义”(前后两次,下文统称为“于七反清”)可谓大事,对后世诸多方面都产生影响,而姓氏结构就是其中之一。(于七反清经过,可以参考胶东历史沙盘推演:清军攻打“栖霞于七”之战)根据史料记载,于七为登州府栖霞县
与山东省内很多地方相似,在日照市的莒县境内,也广泛流传着明代移民建村的说法。在多数人的观念中,一提到明代移民,就会想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但仔细查阅莒县史料可以发现,除了洪洞县的说法之外,在当地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和姓氏,是明代省内迁徙而来。其中
于姓是中国人第三十九位姓氏,在山东、河北、河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于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42万。 于姓始祖邘叔,姬姓,为周武王姬发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武王将邘国分封给邘叔。后邘国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
于姓源自姬姓。周武王次子叔分封于邘国(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称邘氏。后去邑旁成为“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此外,北魏时,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迁居代州,改姓为万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恢复于姓;唐代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
姓是标识家族血缘、宗法的标志,用字有专用性和历史传承性,历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说,也显示出我们对于姓氏的特别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情况的影响,却也演绎出不少趣闻。世界举重冠军占旭刚,其祖父名为詹作斌,其父詹永斌说:“‘占’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